標題大喇喇地打上華人市場,不怕之後找不到工作嗎?我不怕,絕對不怕。
才怪,我其實怕得要死,所以我想針對的並不是華人市場,我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逃
事實上,不只是華人的工作環境,在 Linkedin 也很常看到英語文章討論為什麼資料團隊會沒有影響力,但在討論華人市場前,我想先談對於身為資料分析師的我來說,什麼樣的工作是會讓我感到有成就並且具有影響力的:
當我能想像,商業使用者是如何使用我的產品(如儀表板、推薦系統時)採取下一步行動、擬定策略時,我才認為我是具有影響力的。為了讓我能認為自己是有影響力的,身為資料分析師的我必須要完成以下任務 (以儀表板為例):
了解使用者的(工作)日常,並擬出數數個具有「醍醐味」的 User Story,以確保自己的作品具有價值,能確實幫助使用者優化工作中的決定。
設計並實作正確的 data model / SQL Query 以供現在未被提及,但未來有可能被提及的商業問題使用。
設計並實作正確的視覺化以及 click behavior,以適時傳遞正確的資訊給使用者,照到運營上的問題點。
其中第一點最為重要,因為他決定了我有沒有辦法「想像」商業使用者是如何使用我的產品的,也決定了我在第一點、第二點如何設計與實作。
上述這一段,是我以資料分析師的身份,寫下的「Vision and Mission Statement」。也就是說,哪怕商業使用者開始使用我做的儀表板後業績蒸蒸日上,只要我沒辦法想像他們是如何使用儀表板、或我是被「指派」該怎麼做儀表板、該放進哪些指標時,我都不認為我自己具有影響力。
講完了我自己,那為什麼要針對華人市場呢?除了「系列文是用中文寫的,這樣比較好騙點閱」的理由以外,願景 (Vision) 以及願景的傳遞能力是我認為在華人的工作環境中,資料分析師特別容易成為資料打撈師的主要原因。在傳統華人環境工作的你,能想像自己對著其他部門的主管提出的需求,問很多為什麼或是關於願景的開放式問句嗎?
至關於什麼是願景,以及願景對於企業的重要性,歡迎大家看這篇文章 ,大家不覺得很多時候,資料打撈師像極了故事中的第一位砌磚工人嗎?
當然,資料分析師成為資料打撈師的原因很多,不一定跟華人文化的願景 / 脈絡的低傳導力有關,也有可能是:
最後,我還是想說我的資料分析交友圈們,其實有不少人都發現一件事:當我們可以直接對使用者進行訪談時,工作滿意度大大增加,但是當任務透過「華人」主管交辦時,既使問了也講不出個所以然,我們只好化身為打撈大師。我自己則是發現,自己幾次不好的會議經驗, Stakeholder 確實都是華人。(有一次對方做了五十幾頁簡報,花了兩個小時,鉅細靡遺地跟我們說每一個分頁要放什麼哪些篩選器,篩選器要放哪裡,還有每張圖要用的圖表標題、樣式等等。)
當然,要這樣歸因有點勉強,畢竟訪談時可以從語氣、肢體動作以及表情等等資訊判斷出更多的覺察;主管交辦任務只是草草幾句話,當然比較難判斷;外國企業數位轉型比較早,所以更懂得如何跟數據團隊互動都是可能的原因。
但哪怕是這些原因,如果我們想像中資料團隊具有影響力的方式跟現在的工作方式實在是差太多了,我們能描繪出資料團隊是策略與分析單位,而不是純粹的 ticket center ,那我們願不願意為了達成這樣的願景,對既有的文化、制度、自己的天使與惡魔做一點衝撞呢?
所以,還沒要到的權限,趕快要到手吧。不想再撈資料了,那就別撈了,去跟商業團隊的人聊聊天吧!多瞭解對方的想法、日常,說不定會對工作的成就感帶來不同的風景
好的,自我洗白結束。接下來該進入正題了。